要用電話學習卻怕沉迷玩電話,應不應該讓孩子擁有智能電話?
假如有一天,孩子跟你說:「我同學都有手機了,我也想要!」⋯⋯ 使用智能電話在現今變得愈來愈普及,感覺不能不讓小孩用手機,可是買了給他們,又怕他們過度沉迷,家長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,應該怎麼做呢?
在台灣,小學生智能手機擁有率約20-30%,而在香港,小學生智能手機擁有率大約50%或以上,特別在高年級學生中較高。
首先,我們先來看看有手機的好處和壞處,再來想想,應該怎麼做。
孩子擁有手機的好處
教育方面:
現在的學校非常注重科技上的學習,有不少人認為,早期接觸科技有助於培養孩子對數位工具的理解,同時,智能手機上,有愈來愈多的教育應用程式或資源(如語言學習、數學練習)可以幫助孩子學習,對於需要額外練習的學生來說,可能有用。
安全方面:
最大的好處是,家長可以與孩子保持聯繫,有需要時(如放學後、課外活動或意外事件),孩子可以快速聯繫家長或求助。
社交聯繫:
電話可以讓孩子與同學或朋友保持聯繫,尤其在遠距或疫情期間,維持社交關係對心理健康有益。
孩子擁有手機的壞處
但另一方面,家長也有不少的憂慮。
主要是有關於分心與學習影響。
電話可能讓小學生在課堂或做功課時分心,影響專注力和學業表現。而且,除了沉迷之外,長時間使用手機可能導致眼睛疲勞、睡眠問題或姿勢不良。有些家長更擔心,過早接觸螢幕可能影響大腦發育,特別是小學生的大腦仍在快速成長。
另一方面,小學生缺乏辨別能力,容易接觸到不當內容、網路霸凌或詐騙。家長需要花費額外精力監控使用情況。過度依賴手機也可能減少面對面的互動,影響孩子發展溝通能力和同理心。
那麼孩子應否擁有智能電話呢?
老實說,答案可能是因人而異。
始終要取決於家庭的價值觀、孩子的成熟度以及實際需求。
如果僅為了安全聯繫,對小學生來說,功能簡單的電話可能已足夠,沒必要花錢用智能電話,同樣,在學校已經有不少時間花在學習上,課餘時間是否應該參與其他的活動呢?
如果真的決定讓孩子使用手機,建議與孩子討論使用目的,應設定明確的使用時間和地點限制(例如,禁止在課堂或睡前使用)。家長可使用家長控制功能來限制應用程式或內容,教導孩子網路安全知識,並定期檢查手機使用情況,鼓勵孩子在需要時尋求成人幫助。
最好家長要確保孩子有足夠的戶外活動、閱讀或面對面社交時間,避免過度依賴手機。